“经济内循环”此词一出,难免让从事实业的人感到无奈。毕竟过去十多年,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,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,也是经济全球化中收益的国家,国内制造业对境外市场依赖度较高。
事实上,内循环经济指的是“内循环为主,内外互促”,是无奈之举和底线思维,也是理性选择和主动求变。内循环经济的提出,源自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,也有疫情的影响。无论怎么都好,内循环的定调已落定。留给国内工业的课题,即在创新与变革求的生存。
内循环经济的制造动力
我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,获得红利的国家。出口作为经济“叁驾马车”之一,在2006年在总骋顿笔的占比达65%,于2019年占比达33%。因此,过去外贸对国内的经济做出很大贡献。此外,我们也不可否认,国内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,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状态,楼市450万亿的产值居高不下。
国内经济经过几十年飞速增长,就的模式已不符合当下实际。经济内循环的启动,是培育新的就业形态,带动多元投资,将各种新业态、新模式形成强大内需市场的格局。从长远的角度看,这是有利之举,充分发挥国内、国外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。
在政策层面,为应对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挑战,陆续出台多项政策。如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,启动消费新市场方面提出大力发展融合化线上教育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、鼓励发展便捷化线上办公、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;再如加快推进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,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,包括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,加快传统公司数字化转型步伐,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“虚拟”产业园和产业聚落,发展机遇经技术的“无人机经济”。
在制造业方面,疫情发生时带来复工复产难题,对网络化、无人化生产的重视提到新的高度。许多工业自动化人士表示,今年复工以来,众多商家对工厂对技术改造的意愿强烈,尤其体现在自动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的提升。
在工业方面,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,让国内发展内循环经济具备充足底气。根据分析,国内制造业与世界差距巨大分别为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、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、智能制造核心设备、航空发动机、农业装备。可以看出,差距较大门类均处于产业链上游。经济内循环战略之下,国内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之路。作为自动化公司来说,利用内循环战略扶持的东风,紧扣产业升级,必然能够在某一程度上带动业务的增长。
经济内循环格局转变的忧虑
虽然内循环经济是长远的利益,但是光看有利方面不行。经济内循环带给制造业挑战是极具严峻的,目前,国内公司芯片、半导体、工业软件遭到部分国家限制。如此一来,科技发展放缓,甚至出现局部倒退也不足为常。
在今年广州自动化展中,国内某伺服驱动器厂商表示:“短时间来看,经济内循环对国内自动化公司的影响是比较大的。首先,国外芯片限制的范围一旦扩大,国内公司可能面临无芯片可用的情况,要求国产高端芯片短时间实现量产,是不切实际的;其次,在疫情影响下,不仅出口业务已明显减少,就连本次展会的国外观众也寥寥无几。”
一家外资自动化公司人士认为,经济内循环为主,外循环为辅的格局,自动化产业一个很大的机遇。该人士说:“作为外资本土化的工控公司,有本地的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。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里,内循环经济一旦运转起来,下游市场的需求释放能量是巨大的。对于自动化行业,无论外资还是本土品牌,技术是王道。或许经济内循环的转变,业务短期内会萎缩,市场阵痛期正是公司做好技术研发的喘息期。阵痛期后,做好准备的公司,势必迎来丰收的季节。”
重新审视14亿的市场规模
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价值,是产业的分工合作和经济携手繁荣。十多年过来,越来越多国家基于全球分工的产业协调的矛盾很分期越来越大,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已经走到了争议与反思的阶段。
事实上,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,中国承担了“世界加工厂”的角色,工厂过度依赖与人口红利,其本身的附加值很低。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。一方面竞争市场面临国外高端、低端的双头挤压;另一方面,内部环境诸多约束,核心技术研发欠缺问题凸出。近年来,因土地和人力成本上升,沿海低端产业逐渐向印度、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。国内工业自动化公司,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逐步提高。
中国作为世界工厂,是外向型经济的代表,依靠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,最大程度供给全世界。经济内循环的新格局,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14亿人口的市场。这就意味着国内制造公司,需要重新构建营销体系,来适应处在变革的环境。